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快讯  >  正文
学院快讯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报送2件作品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

发布日期:2024-11-11 作者: 点击:

本网消息 11月7日,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报送的2件作品:央广网的舆论监督报道《六问:河南南阳收割机为何无法下高速?》(作者:汪宁、余京津、刘保奇,编辑:张军、于锋、王薇)、人民日报的系列报道《一线调研·经营主体看活力》(作者:白之羽、杨文明、林琳、姚雪青、程焕、沈寅,编辑:吕钟正、韩春瑶、林子夜)双双获得第34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该院自2016年成为中国新闻奖试点报送单位以来,至今已有6件初评报送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宣部批准的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项,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主办,旨在发挥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引导作用,促进新闻媒体多出精品、多出人才。

今年中国新闻奖初评报送工作有了较大改革,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将原来评选文件中的“试点报送单位”更名为“教研机构报送单位”,一是对新闻教研机构报送单位进行了扩容,由去年的21家增加到43家,二是建立教研机构报送单位准入退出机制,对于报送单位连续 3 年报送作品均未获奖等情况,要采取退出措施。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月28日接到中国记协《关于开展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的通知》(记协发〔2024〕3号)等相关文件后,立即成立了由新闻学系系主任严俊教授担任主任的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第34届中国新闻奖初评委员会,于4月8日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传达学习中国记协4月7日“两奖”报送工作线上会议精神。截止5月16日,学院陆续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件新闻作品,涉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类型的媒体。但由于有的作品缺少省部级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年度二等奖及以上奖励,或者由于公示不规范等原因,不符合初评条件,只有16件作品进入了最后的初评环节。

初评会上,评委们在认真评审作品。 

王嘉悦 摄

本次初评工作分为审核(挑错)阶段和终评两个阶段。5月17日起,各位评委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投入初评工作中,力求优中选优,5月28日下午召开了终评会,经认真评审和投票表决后,初步拟定报送3件作品参评第34届中国新闻奖(3件均为省外作品),除上述2件获奖作品外,另一件初评报送的作品为张红梅、戴娟、周尤、陈国栋、王亚同、何春阳采写,集体(张红梅、商宇、郑家艳、王濛昀、陈龙华、罗皓皓、邱碧湘)编辑的系列报道《我们身边的民主》,首发于2023年2月20日《重庆日报》。这3件作品于5月30日上午起分别在中国吉林网、乐动网页版登录入口_乐动(中国)网站进行了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送参评第34届中国新闻奖。

作品《六问:河南南阳收割机为何无法下高速?》针对2023年5月网传“南阳上百台收割机无法下高速”所引发的舆情,多方采访事件相关人士,进行求证、核实,客观全面还原事实真相,解答公众心头存在的疑问,及时化解了社会矛盾,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发挥了很好的桥梁沟通作用和舆论引导作用,是体现舆论监督建设性的优秀之作。

作品《一线调研·经营主体看活力》将报道对象聚焦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民宿、餐饮、物流等行业,通过这些经营主体的经营状况反映经济的恢复情况。通过扎实采访,挖掘到了真实鲜活的第一手材料,对一线见闻和感受进行提炼总结,生动可感地呈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平实客观地传递出中国经济恢复向好的良好势头,有效发挥了央媒在舆论引导中“定音鼓”“风向标”的作用。